
展覽:新中國雅集——《百花齊放》及其作者畫展
主辦:廣州美術學院
承辦: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絲寶藝術館
協辦:郭沫若紀念館、凡非凡藝術館
開幕時間:2020年9月15日下午3:00
展出時間:2020年9月15日至9月24日
展出地點: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1號廳
 |
百花齊放 集體創作 402cm×173cm 1956年 |
前言
《百花齊放》創作于1956年,這一年初秋,武漢市美術家協會組織中南美專、華中師大美術系教師和中南地區老中青知名畫家26人,用一個多月時間集體創作了這件巨幅花鳥作品,畫作全部完成后,又專程送往北京請郭沫若先生題寫了“百華(花)齊放”四字。這幅畫寬402厘米,高173厘米,嚴謹的花鳥造型與寫意手法相結合,細節與局部統一在主題之下,畫面恢宏而有氣勢。同年11月,此畫參加湖北省第一屆美術展覽會,獲得特等獎,后又制作成宣傳畫出版發行,在社會上引起反響。
但《百花齊放》的另外一層意思是,將它置于1949年后中國畫新的社會歷史語境中,我們可以看到它與時代發展的關系。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畫如何服務人民大眾構筑新的橋梁進行探索。人物畫題材本身有著較為明顯的社會性痕跡,利于表現新人新事;而山水畫亦利用寫生與真山真水對話,將反映的對象轉向社會主義新農村。但是,花鳥畫在表達對新的社會功能必須賦以新的內涵。
1956年4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藝術問題上的“百花齊放”、學術問題上的“百家爭鳴”,應該成為我國發展科學,繁榮文學藝術的方針。同年5月26日,時任中宣部部長陸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文藝界和科學界作了《百花齊放 百家爭鳴》的報告?!半p百方針”不僅令文藝界迎來發展的春天,更為中國畫的花鳥題材提供了新的內容?!鞍倩R放”一時成為花鳥畫界重要題材之一。1956年至1959年間,百花畫與百花詩蓬勃涌現,張振鐸、關山月等畫家在“雙百方針”提出后不到四個月,就集體完成了《百花齊放》,體現了他們對花鳥畫承載新的內涵的方法。
值得留意的是,“百花”題材的中國畫,集體創作往往占了很大比重。本來合作繪畫的方式在古代花鳥畫史中也有先例,如文人畫家在雅集筆會時,偶然會共同完成一件作品,但是流傳有序且有記載可考的作品并不多。新中國成立后,“百花齊放”在20世紀50年代以“百花”為題材的合作畫并不少見,但達26人的合作實屬少見。他們有來自嶺南的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亦有武漢的花鳥畫家張振鐸、王霞宙、張肇銘、湯文選等,他們每一位都是中南地區能夠獨當一面的年富力強的畫家。
《百花齊放》完成后不久的1958年,中南美專的主體便從武漢南遷至廣州,并更名為“廣州美術學院”,創作者亦分散于南北兩個城市,這幅巨作和一段集體回憶幾近淹沒于翻涌的時代浪潮中。20世紀末,《百花齊放》被香港愛國實業家梁亮勝先生慧眼發現,予以珍藏,并于新世紀初得以與當年的幾位創作者重聚。雖然此時大多數參與創作的畫家都已辭世,但作品所承載下來的歷史信息卻能夠因此而獲得延續。2020年,經熱心校友溫尚光先生和原廣州美術學院黨委書記楊珍妮女士的穿針搭橋,以及收藏方梁亮勝先生與絲寶藝術館的惠允,這件帶著時代烙印和見證了校史變遷的原作,將在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讓我校師生和社會公眾欣賞這件作品的同時獲得對于那段歷史的認知。
展覽將根據《百花齊放》的作者名單,以我校在中南美專工作過的人員為線索,匯集校內能找到的之相關的作品和文獻資料進行展出。因《百花齊放》出現,引發我們對前輩藝術家的思念與回憶,推進了對于廣州美術學院那段校史的研究與梳理。同時,《百花齊放》高清文獻的受捐,也突破了因為歷史原因和條件限制在研究校史時不能獲取部分原作的局限,而開辟了相關文獻收藏和研究的新渠道。希望以此為契機,多番搜尋和發現,進一步加強對于學校歷史和相關藝術家的鉤沉,將這一項研究引向深處。
廣州美術學院美術館
2020年9月